汉语的八大方言区,有七种都位于南方,而北方只有一种,那就是以山西为中心分布的晋语方言区。
除此之外,北方其他地区的汉语几乎都属于官话,无论是中原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还是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等等。
官话也算是汉语的一种方言,但与南方诸多方言不同,不同种类的官话之间虽然多少有些区别,但并没有到自带加密效果的程度,不同官话地区的人相互交流,通常没什么障碍。
在冀鲁官话之中有个小的分支,那就是天津话,虽然说天津话的人口并不算多,但天津话的辨识度在诸多的北方官话当中却相当高。
而更有意思的一点是,天津话在语言体系划分的时候虽然纳入冀鲁官话,但实际上却与江淮官话的皖北方言极其酷似。
稍稍熟悉天津话的人都知道,天津虽然位于京津冀腹心,但天津话与北京话、河北话、唐山话、普通话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就算是外地人一听都能听出来,反而,天津话与千里之外安徽北部的宿州一带的方言,几乎如出一辙。
上世纪的时候,就有相关的语言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提出了一个“天津方言岛”的现象总结,意思就是天津话在北方的汉语方言当中形成了一座孤岛,与周围任何一种汉语方言都不一样,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移民。
天津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天津是国内唯一有明确生日的城市,明朝永乐二年,天津城正式建立。
因为建文帝时期,燕王朱棣在此发兵南下,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皇位,所以这里取“天子津渡”之意,定名天津。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受封燕王镇守北平的时候,当时大量出身皖北淮西一带的将帅士兵还有他们的家眷就随着一起去了北方,而朱棣称帝后不久迁都北京,又将大量淮西出身者作为心腹,一起迁去了北方,这些人成为了天津早期居民的主体。
受到“燕王扫北”影响,大量来自于皖北、苏北地区的移民成为直沽一带最有压倒性优势的群体,江淮方言也成为了当时天津的通用语言,虽然那时候天津也有些来自于山西等其他地方的移民,但因为数量少且势单力薄,因此无法形成方言区,最终被同化。
清朝晚期,安徽合肥人出身的李鸿章权势煊赫如同宰相,他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多年的时间内,组建淮军,又在天津练兵,这一时期江淮人在天津的势力进一步强化。
由于这个缘故,江淮方言在天津已经成为了绝对的优势语言,再也没有其他任何地方的方言能够与之相较,只不过天津是个水陆交通要冲,南来北往的人群甚多,因此天津话也受到了些其他地区方言的些许影响,与皖北的方言还是有那么点差别的。
现在的天津话,入声已经消失,只有阴平、阳平、上声与去声四个声调,而这四个声调的调值与安徽的合肥话完全一样,只不过天津话的入声归类格局与冀鲁官话基本一致,毕竟深入冀鲁官话腹地数百年时间,发生了一定的语音流变,可天津话入声调的消失还有归派,只是一种流变,而并非本源,因此将其划入冀鲁官话而非江淮官话。
不仅是语言,还有风俗方面,今天天津市内的六个区,至今还传承着下午出嫁、黄昏举行典礼、晚上婚宴的婚嫁风俗,而这不同于北方大多数地区,这属于典型的徽礼风俗,以前的老天津艺人还会唱太平花鼓,用的也是标准的淮腔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