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校内跨年民办义务教育告别产业化,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年多项教育新政颁布,对K12的影响覆盖了校内与校外。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已发生了巨变。

于校内而言,修订后的《民促法实施条例》正式公布与施行,强化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质,引发K12民办教育集团集体舍弃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存在近30年时间的“公参民”学校也将迎来了历史的终结,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彻底告别产业化。

“双减”政策则把溢出校外的教育责任收归校内,要求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进行作业减负与开展课后服务,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校内承担了更多责任与期望,但如何最大化整合利用教育资源,赋能校内教育,也对地方提出了考验。

巨变之下,义务教育正在回归公办,回归校内。教育企业作为其中的一环,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做公办教育、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是今后各企业的主要思考方向。

回归公办

回顾年,回归公办与坚持公益属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大发展趋势。

年5月21日公布的《民促法实施条例》规定,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实施学前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不得与利益关联方进行交易。

这些条文断绝了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的并购扩张之路,严禁其与利益关联方交易,直指举办K12民办学校的上市公司,如海亮教育、枫叶教育、光正教育、凯文教育等民办教育集团。《民促法实施条例》正式颁布后,民办教育集团须剥离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资产,上述4家上市民办教育集团也随后宣布终止K9义务教育业务。

年上半年K9民办学校板块涨跌幅情况来源:多鲸

另外,“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也不得转为民办学校。”“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利用国有企业、公办教育资源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等条文,则把“名校办民校”的模式推上风口浪尖。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曾解读该模式,他认为,公办学校以品牌输出方式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加剧了教育焦虑,衍生出社会问题;“公参民”学校利用公办学校的优质品牌,却采用民办学校的收费机制,造成了不公平竞争,扰乱了教育秩序。

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公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进一步指明“公参民”学校的去向。未能满足“六独立”要求的“公参民”学校须在两年内转为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参民”学校将退出历史舞台。

伴随《民促法实施条例》颁布与实施的,还有各地为响应《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而实施的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数量的举措。

《意见》提出,原则上不得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四川于年6月明确暂停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并适当缩减当年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计划;湖南要求调减民办义务教育占比,民办初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将调减至5%以下,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河南、安徽、江苏数地也均有类似指令下达。

在调减民办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多地掀起“民转公”热潮,引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62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