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路线图——安徽省
零碳工厂精心梳理了各省市近零碳排放区的相关政策和建设路径,今天我们推出零碳路线图-安徽省。
零碳路线图
“近零碳排放区”是一个需要政策引领、方案指导、产业协调、企业配合、金融托举的综合性复杂方案。“近零碳排放区”并不是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是通过工艺升级、能源替代、碳排放交易等技术与金融手段,实现碳排放的削减与中和,接近近零碳状态。
“近零碳排放区”的建设尚无先例可循,但在“双碳”背景下将会是未来各省市规划和建设的目标,将有力促进省市“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13安徽省
安徽要准确把握“双碳”的内在逻辑,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目标上要坚定不移,策略上要稳中求进,必须充分考虑客观实际,通盘谋划,先立后破。
——安徽省省委书记
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把握和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紧扣“双碳”目标,深化能源综合改革创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三地一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安徽省省长
安徽省发展概况
位于长江、淮河中下游的安徽省,地处长三角区域,是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承接长三角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近年来,安徽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由原来的农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超过70%,发展为以工业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此背景下,安徽省的减碳之路相比较长三角其他城市而言难度更高,但长期的减碳摸索和实践中也开始取得一定成绩:在十三五期间,全省燃煤电厂、水泥熟料实现超低排放;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幅高于规上工业7.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年的36.9%上升至“十三五”末的43.8%;能源供给结构大幅优化,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9.7%,比年提高6.5个百分点。
1.安徽拥有“三山三江两湖”,生态资源丰富。多年来坚持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十三五”末,全省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比年下降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9%,比年提高5个百分点;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优良比例87.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30.22%,森林蓄积量2.7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51%,全省生态系统结构和格局基本稳定,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2.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进展比较缓慢。多年来原材料和基础性、资源性产业占比大,先进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小,经济结构属于重型化。另外安徽省还存在产业技术层次与劳动生产率也较低等问题,究其根源还是缺乏新兴主导产业。因此,为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安徽省必须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加强新兴主导产业带动结构升级的效力。
3.安徽省高能耗产业比重较高。长期以来,安徽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拉动。工业企业是安徽省终端能源消费中的耗能大户,高能耗、高污染的电力、冶金、化工、石油加工、煤炭、水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大,在经济增长上过于依赖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同时,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还有待提升,又加重了其“高碳”的特征。
安徽省低碳政策演进
实施建议
本文以建筑为例讨论如何实现近零碳排放。近年来安徽省绿色建筑推广应用规模增长迅速,截至年底,绿色建筑在新建民用建筑中的占比高达76.99%。根据年1月1日起实施的《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来看,条例提到: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按照不低于基本级绿色建筑标准等级进行建设以及推动既有建筑的低碳节能改造;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从产业政策、项目落地灯方面规定税费优惠、绿色金融等激励政策。因此,对于安徽而言,政策引导和保障已有明文规定,具体如何打造绿色建筑、近零碳建筑乃至零碳建筑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有数据表明,围护结构传热造成的能耗损失约占建筑总能耗的75%。因此,对围护结构进行节能设计至关重要。
零能耗建筑外墙节能设计
墙体是建筑的重要外部结构,其产生的能耗占建筑围护结构总能耗的比重很大。有数据表明,外墙的热损失占围护结构能耗的30%左右。零能耗建筑外墙的节能设计措施主要是墙体的保温隔热技术,通过一些新型墙体结构的应用,可以明显地降低墙体的传热系数,同时,不同气候区保温材料的选择和保温层厚度的确定需要因地制宜。因此,提高墙体的热工性能是建筑节能的关键一步。
零能耗建筑外窗节能设计
外窗是建筑围护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最薄弱的构件。据资料介绍,通过门窗的传热损失与空气渗透热损失的热量之和占到整个建筑物热量损失的50%。因此,对零能耗建筑外窗进行节能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外窗的传热系数、气密性、朝向和窗墙比是影响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外窗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能耗,采取的主要节能措施可以有:合理设置不同朝向窗墙比,采用气密性高、传热系数小的外窗材料和设置外窗遮阳构件等。
零能耗建筑屋顶节能设计
屋顶是建筑物最顶部的外围护结构,是造成室内冷热损失的主要路径之一。有研究表明,通过屋面产生的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8%~10%。因此,在零能耗建筑设计中,屋顶的节能设计必不可少。对零能耗建筑屋顶进行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传热系数低、抗压强度高、吸水率低及重量轻的新型保温材料;2)适当增加保温层的厚度,降低热量损失;3)布置防水排汽层,使保温层的含水率保持平衡;4)采用具有保温隔热效果的生态节能屋面。对零能耗建筑屋顶的节能措施主要从屋顶的保温隔热入手,可以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和保温层厚度,同时,采用绿色节能屋顶可以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双碳大家谈
1安徽省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余本付
林业碳汇交易通过市场机制将林业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是生态产品经济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条路径。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也在“双碳”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2安徽大学资源环境研究专家张辉
以“零碳”形式践行“碳中和”理念,不仅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示范效应,还有利于展现皖南地区生态产品开发潜力,更有利于促进我省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双碳”目标。实现“双碳”目标是国家战略,我省可抢抓先机,积极布局,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禀赋,合理利用碳交易市场体制机制,助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案例推荐
1安徽天柱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大楼
项目简介:
安徽天柱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办公楼是一座两栋连体四层结构建筑,建筑面积约m2,屋顶面积约m2,墙体面积m2,窗面积约m2,墙面积约1m2全年实际用电量约12万kWh,目前使用铜铟镓硒薄膜电池与铝塑板作为幕墙外挂材料,其中安装发电玻璃约m2,装机容量约kW,年全年发电量为6.37kWh,占总用电的53%,各月份的发电和用电情况是一季度发电量占用电的比例为35.2%,二三季度相对平稳64.7%,四季度为45.8%。
近零碳设计:
(1)幕墙材料选型
本项目主要是利用墙体外立面安装发电玻璃代替传统幕墙玻璃,选用的主要发电设备为铜铟镓硒薄膜发电玻璃,其除具有普通钢化玻璃的建筑材料功能外,还具有利用太阳能发电功能,同时具有弱光发电、温度系数低等特点。结合项目特点,因为安装位置为墙面四周,接受阳光的最佳角度受到限制,其弱光发电特性相对于普通光伏组件具有优势,温度系数低,不仅可以在高温天气发电能力不会明显降低,同时作为墙面外围护结构使用对保持室内温度稳定和降低火灾隐患都具有好处。选用的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大小为mm×mm,单片峰值功率W。
(2)幕墙结构设计
幕墙是建筑的外围护结构,是建筑美化设计的重要方式之一。本项目建设的铜铟镓硒光电幕墙,不仅在结构设计上考虑了传统幕墙设计的结构安全和防雷技术,还结合选用的铜铟镓硒发电玻璃自身结构和发电特性进行了优化,在幕墙基础龙骨结构的基础上,利用专用紧固套件把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固定在支架上,安装找平后使用结构胶进行填缝处理。安装过程有一定灵活性,安全性更高,同时便于后期更换和检修。另外因为光电幕墙还具有发电功能,在结构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框架内部的电缆保护和固定。因为光电玻璃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设计中充分考虑幕墙的空气对流和散热需求,预留散热通气孔,使幕墙与墙体间的空气能形成流通,达到自动散热的目的。有效提高发电玻璃的发电效率同时不增加夏季室内温度。
(3)发电系统设计
根据建筑墙体安装的发电玻璃情况,结合发电玻璃的电气特性,把整个建筑的发电区域分为四个区域,系统使用1台40kW、1台30kW、2台36kW的组串式逆变器,根据选取的逆变器技术参数和效率曲线,结合发电玻璃的技术参数,综合考虑系统效率、成本、施工便利等因素。
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