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观点认为,武汉的高教一是城市近代化历程开始早,二是本身地位高实力强。许多人把武汉拥有丰富的高教资源,归咎于受益52年的院系大调整,这是把因果关系说反了。
武汉只是因为这些老牌城市本来地位就高,加之开发早,所以才有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一众大学比共和国历史都久,怎么能说这是国家安排的……
对此观点不敢全部认同,大区中心才是根本。比如本来武汉有一所很强的武汉大学,河南也有一所还可以的河南大学。如果是以省为单位的话,武汉和河南的比例至少为2:1的比例。
南京也一样,如果不是大区副中心,中央大学拆开再重组的那些大学,有很大比例会分散到安徽,浙江,江西。
很多学校历史是很久,但是变大变强全靠新中国之后的倾力支持。当时分配高教资源就是按级别分的,大区中心、省会等都有相应的标准,52院系大调整的一大原因就是这个。
如武汉的7所名校,武汉大学在52中院系有进有出,华中科大是在这一年筹建的。武汉理工的历史更复杂,最早是湖南湖北河南三省的六家学校合并出来的,之后又合并了其他学校,才有了现在的武汉理工。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先是以中原大学教育系,加私立华中大学成立了公立华中大学,之后又从五六个省抽调师范院系,组建成了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也是这种情况,以武汉农学院、湖北农学院为基础,调入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的部分院系,组建成了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最早是在河南建立的中原大学,之后迁往武汉,也是合并了很多其他省的资源,才有现在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还有像地质大学,最早是北大、清华、天大等学校的院系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后来上世纪60年代搬到了武汉。可以说除了武汉大学,武汉的高校哪个不是抽调中南大区内其他省的资源合力建成的?看了武汉南京和河南新乡才知道,高校资源按城市地位配置所言非虚!还有一个更具说服力的例子:新乡市是个常年在全国百强市95左右徘徊的地方,但论高校,却是省会之外最强的地级市之一,就是因为短暂当过平原省省会,他的高校是按省会标准配置的。
新乡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