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合肥又开始火了,聊聊合肥,顺带聊聊南京。
合肥最经典的故事,莫过于先后“赌”对京东方、合肥长鑫、蔚来汽车,实现产业链跃升,到年,全市GDP跨过万亿门槛之时,合肥在全省的经济比重已经超过25%。
尤其是合肥首个风投项目京东方,京东方举步维艰时,在众多质疑中,合肥几乎掏干净家底,对京东方投资亿元巨额资金,为了这个项目,合肥甚至被迫停建了地铁。
最终京东方化茧成蝶,合肥逆袭打开局面,合肥也被冠以是最懂风投的城市。
也正因为合肥的出色表现,中部本来要被大武汉霸场的,但没想到杀出一个合肥。中部地区自此从本来的武汉独秀,变成了双雄争霸。
上次十年,合肥成功逆袭,下个十年,合肥的未来又在哪里,安徽的前景又在何方呢?
先天不足
合肥先天禀赋不是很好。
先说历史底蕴。安徽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历史上合肥长期是一个小县城,老省会、皖江文化之邦安庆,皖南门户、通商口岸芜湖,皖省传统铁路老大、皖北中心蚌埠,这些城市都不服合肥。
抗战时期国民党在合肥设立了临时行署,后来解放军入安徽,接受了合肥行署,考虑到经济发展,建国后安徽省府一直动议将省会搬迁至安庆或者芜湖。
(50年代的合肥)
但安徽迁省会的方案报上去,被毛主席否决了。
建国初期,台湾叫嚣反攻大陆,而如果台湾在美国海军的支持上反攻大陆,那么海军薄弱的大陆海面上肯定失守,台湾将轻而易举的从上海进入长江,不论安庆和芜湖哪个当省会,都毫无疑问将陷落。
省会是一省行政重心,更是一省组织力量之重心,安徽省会一旦陷落,十分不利我军反击敌人,而合肥在安徽中部,远离长江,拥有战略纵深,作为省会经济虽然不够分量,但战时能成为后方组织力量反击的根据地,有利战时。
所以,在当时严峻的外部战争威胁下,出于全国一盘棋的军事安全考虑,而不是出于安徽一省经济发展考虑,毛主席否决了安徽方面的动议,写信回复安徽省府:
“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似较适宜,以为如何?”毛看中合肥的地方,正是合肥的“为皖之中”。
这就让安徽变得有趣了。
再说地缘条件。安徽地理上,被分到华东。国家发展战略上,又被分到中部。
安徽、江西在行政上属于华东,在经济区划上却被划入中部。
山西在行政上属于华北,经济区划上却属于中部。
广西在行政上属于华南,经济区划上却属于西部。
安徽人自嘲,安徽既是东,又是西,既不是东,又不是西,不东不西,不是东西。
具体到合肥也是如此,合肥承接南北,对接东西,看起来是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地方。
但是,合肥东面有郯庐断裂带、江淮丘陵、巢湖三者阻碍合肥与东部江浙沪地区、皖南沿江地区的对接,西面有大别山区阻碍合肥与武汉的长江中游地区对接。
南北方向上合肥没有长江水运之便,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合肥都可以,但都受阻了。
而且合肥因千年以来都是县城,周围缺乏卫星城,合肥搞城市群难度比一马平川周围都是县市的郑州,难度要高多了。
所以国家同意的是南京搞南京都市圈,而不是合肥都市圈。
一方面是南京副省级,比合肥高一个级别,另一方面,也有合肥自身地缘局限的原因。
还有,安徽整个省就是泄洪的背锅侠。
每年一进入雨季,安徽的汛情总让人揪心,去年就让大家强烈见证了安徽如何抵御洪水灾害。
淮河没有入海口,加上广袤的淮北平原地势平坦,自古以来,一碰上梅雨季防汛压力就非常大,安徽深受洪水之患。
今天,全国大约有98个蓄洪区,42个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其中安徽就占到了24个,一个妥妥的“蓄洪省”。
更尴尬的是,能被淹的城市,按理说都不缺水吧,但合肥不同,合肥市吃水都靠周边城市提供。
所以说,合肥的地形禀赋真的一般,没有水运条件,没有一马平川,没有优渥资源。
合肥千年来都是县城不是没有原因的。
说句很扎心的话:合肥这地缘条件放在全国省会中,是能进倒数前三的那种。
也就是高铁网络让合肥逆天改命,安徽全省集中资源支持,让这个天赋资质一般的合肥逆袭,不然合肥真的脱颖不出来。
最直观的,就是合肥扩容。
制约南京发展的一大因素,是南京面积太小了,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都只有平方公里的狭窄城市面积。
合肥本来也就6千,和南京一个档次,发展不够看,后来安徽放手合肥扩容,才有了合肥今天平方公里,接近南京两倍大的面积。
不吞巢湖撑大自己,合肥面对南京,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高收益也有高风险
合肥最大的问题,是地方财政。
毕竟,烧钱搞风投对地方财政是巨大的挑战,你只看到合肥站对蔚来在吃肉,没看到合肥风投其他项目在挨揍。
总之,这些年累计的地方债,是合肥十年财政都压不住的。
地方财政问题,是个雷,凡是跨越式发展的城市,基本都有这个雷。
过去十年,中国发展最快的三座城市,贵阳合肥昆明,都有。
这三个城市解决财政问题的法子,异曲同工。
贵阳的钱袋子,依仗贵州省府,贵州省府的钱袋子,依仗茅台。茅台股价一飞冲天,大大缓解了贵州的地方债问题,贵阳乃至贵州,都靠茅台续命。
昆明财政乃至省府云南,靠的就是烟草税,自年起连续13年云南烟草占据云南财政收入的70%,云南省公布的纳税强中前20强中有15家是烟草企业。
这个烟草税可比茅台股价稳多了,股市有风险,烟草税可是旱涝保收的。
一个业界冥灯罗永浩搞电子烟,和烟草公司抢食,立马被政策铁拳。
合肥的方式,和他们不一样,合肥靠的是股票。
合肥在京东方蔚来上风投入股,这些企业发展的好了,合肥不仅产业链赚gdp,股价上也赚。
特别是蔚来趁着这波东风,股价暴涨后,合肥直接浮盈一千个亿。
这一千个亿,就顶了合肥近两年的财政。
合肥的问题是地方债,合肥解决地方债的手段是风投高新产业。
但是,合肥的蔚来京东方股票,毕竟不是贵阳的茅台和昆明的烟草税,毕竟高新产业是高收益高风险的。
合肥押注的这些公司,继续成长,股价继续向好,那么合肥的地方财政问题,就不是问题。
如果产业竞争失败,蔚来不给力半导体也不振,那合肥的财政高血压就上来了。
(蔚来汽车自动化产线)
合肥,只能在赌桌上继续赌下去。可问题,决定继续赌下去后,合肥遇到了他最大的问题。
毕竟,哪座城市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特别是当时实力不够雄厚的合肥,合肥在面板产业哀嚎一片的情况下,坚定长期的投资投京东方,可谓是一场赌博。
上海深圳可以赌,因为家当大,赌输了上海深圳也输得起,但合肥基本就是把裤裆当了给压上去了,一旦赌输,可能就又是一个十年错过。
比如辽宁和沙特合作的百亿项目,布局在盘锦,盘锦把身价性命都压上去了,以为能一飞冲天,结果项目没能预期落地,盘锦从一飞冲天变成一地鸡毛。
合肥只能赢不能输。
离长江太远离南京太近
说了那么多,终于到正题了。
离长江太远,吃不到新时代的政策红利。
离南京太近,随时面临南京发展的压力。
先说长江。
虽然,安徽依然在大力强调强省会战略,但是,在新时代将长江经济带摆在极高地位后,安徽也在大力强调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
安徽沿江轴,是安庆芜湖等城,安徽跟进长三角,就是要押注沿江发展。
而芜湖表现十分亮眼,在省府爹不疼妈不爱的情况下,以三百万的人口一路逆袭,成为过去十年城市排名上升最快的城市之一。芜湖用自己的成功,有力的捍卫了安徽沿江发展的路线正确性。
安徽省“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并打造成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不过安徽依然还是口惠实不至。
别的省设立一个省域副中心,都是要标配省委常委的,真的认定要捧芜湖,怎么芜湖一号连个省委常委都不是?
说到底,现有情况下,安徽强省会战略和协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间,是有一定矛盾冲突的,安徽对芜湖的犹豫,背后是对两大战略的犹豫。
再说南京。
南京对合肥,主要是两大威胁。
一是腹地重叠,二是产业重叠。
经济腹地重叠:南京和合肥,地理相距只有公里,只隔了马鞍山或滁州,两座城市经济腹地严重重叠。
因为南京在江苏不受人待见,虹吸不了江苏十二太保,又离安徽近,几乎切入了安徽中部的一个突出部分,从人口流动也能看出,南京虹吸安徽大于虹吸江苏。
南京都市圈把皖北两个城市画进去,问都不问合肥的想法,而皖北两座城市,也不理会合肥,开开心心的去和南京玩耍。
更严重的是,几乎所有安徽通了高铁的城市,都有去南京的高铁站,南京对安徽,也是真心的。
南京和马鞍上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
看南京台、扬子晚报长大,可能是不少马鞍山民众的共同记忆。逛街、看病、上大学,镇扬淮芜马滁的市民首先会想到去南京。
年马鞍山政府工作报告中,18次提到南京和南京都市圈,不知道合肥听了做何感想。
就在不久前,马鞍山不得不为疫情防控作出提醒,省内返马不用核酸检测,省外返马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南京是省外,要做的”。
江苏人笑着说,南京其实是徽京。
安徽人笑着说,南京是所有安徽人心中的耶路撒冷。
在经济腹地上,合肥和南京是正面对决的,合肥避无可避。
而在经济产业上,合肥曾经以为能避开。
合肥产业,以新兴产业为主,有家电、液晶显示器、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业等。
南京因为是省会,所以国企多,主要是电子、石化、钢铁、汽车、电力产业种类。
所以,南京只有部分产业,和合肥重叠,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但两座城市还不是完全的竞争对立,如果南京不折腾,合肥还是可以和南京差异化共存,愉快的做朋友的。
然而,南京身处江苏怪物房,江苏十二太保各个不是省油的灯,南京不能落于人后,特别是近在眼前的合肥崛起,严重刺激了江苏省府的神经,江苏这些年也开启了强省会战略。
芜湖安庆蚌埠什么的安徽省内城市,怎么折腾,合肥都不怕。但是南京一折腾,合肥就倒吸一口冷气了。
举个例子,合肥重金押注半导体产业,早于南京4年搞半导体集群,本来南京没有半导体产业的,两者差异化共存,结果南京请动了台积电来南京。
(台积电南京工厂)
南京这个动作严重打脸合肥,南京直接将晚于合肥4年的半导体产业,拔高到两者平行的地步,现在每年半导体大会都要在南京举办,南京投资中科院系,把剑桥唯一的海外研究所都整来了。
还有lg化学,还有新能源锂电池全球四大巨头齐聚南京,南京甚至在新能源产业上对合肥都产生了竞争压力。
南京和合肥,最好的情况当然是产业错位,搞差异化竞争。
然而眼下的经济风口,就那么几个,半导体新能源啥啥的,风口就那么几个,南京不可能后知后觉的看着合肥搞这些无动于衷。
看合肥和南京的十四五规划就知道,两座城市均对下一个五年的产业进行了规划布局。
下个五年,合肥南京,难免形成竞争关系。
而南京一旦启动,副省级级别比合肥高,可调动的资源比合肥多,合肥就算先行一步,南京也能迎头赶上,这让合肥压力很大。
想体验下合肥的压力如何,可以看下两座城市的实力对比图。
当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毕竟,合肥是创造过奇迹的城市。
年,合肥GDP总量为亿,全国排名82位,跟湖北黄冈与四川绵阳一个水平。那年的南京GDP多少?亿,全国位列19。
20年弹指一挥间,合肥从亿冲到了46亿,增长了30.9倍,而南京只增长了14.5倍,前者总量从占后者的31%,一跃至今天的67%。
毫不客气地讲,合肥真正做到了“跨越式发展”,因为在全国百强城市里,以一代人的时间横跨60位排名的城市,只此合肥一家。
合肥:莫欺少年穷!
然而,即使如此,南京家底也还是有些的,即使合肥一路追赶,也很难赶超。
合肥十四五规划,定的是年均8%的增长率,全国最高,第二名成都定的是6%-8%。南京定的比较保守,是6.5%。
一个8%一个6.5%,看起来合肥很有信心啊,要赶超南京?
合肥现在是1万亿,南京是1.48万亿,南京基数大了近乎一半。
就算合肥5年年均增长8%,南京年均增6.5%。5年后,南京也是2.02w亿,合肥才1.46万亿,合肥依然没缩小多少差距。
合肥真的要挑战南京的话,不年均增长给9%10%,是不够看的。但合肥定8%这个增长目标,都已经是全国第一高了,合肥敢定更高的9%和10%吗?
合肥心里也没底啊,合肥最大的希望,可能是寄托在南京犯错上,这个不展开说了。
合肥如何破局
离长江太远的问题,合肥有高人,安徽有高人,国家有高人。
这个问题合肥给出了漂亮的答法。
引江济淮。
合肥不是离长江远吗?不是无法跟上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吗?
没问题,我把长江挖到合肥门口!
引江济淮的主体部分位于合肥境内,缺水的合肥居然是全国28个主要的内河港口之一,是不是很出人意料,要知道合肥无论离长江还是淮河都超过了一百公里。
引江运河修好之后,千吨级船队可由长江和淮河直接进入合肥。
试想一下,从长江中上游运输大物进入山东、苏北、皖北和河南,当然还有长江以北的安徽,走哪条航线最近最快?
走京杭运河要绕行半个安徽和整个江苏,而且京杭运河运力已经饱和。
南北的经济互动日渐频繁,无论是安徽还是山东和河南,都是人口和经济广阔的市场。
这样一来合肥港将成为全国性的航运枢纽,更是整个安徽的航运中心,到时皖北的阜阳和蚌埠的航运地位也会得到加强。
现在合肥的高铁和高速及航空能力都十分强大,运河一旦修好,合肥的全国交通中心地位将变得更加牢靠。
这个工程搞好了,不靠长江的合肥就是真正搭上了长江经济带的东风了。
而南京相对合肥来说的黄金水道优势,也就没了。
安徽也真的舍得下血本。要知道,这个工程不仅是安徽的天字第一号工程,也是国家层面上的工程。
不得不说,合肥真的是幸运。
离南京太近的问题,南京对合肥,一个经济腹地重叠,一个经济产业重叠,几乎是无解的存在,也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大的不可预期因素。
南京要发展就要西进安徽,这个国家改变不了。国家有可能改变的,就是统一规划统筹两城产业格局,保证南京合肥差异化竞争,一体化发展。
这个带头协调的机构,最好由长江经济带发展小组带头,这样,合肥才能比较好的破局离南京太近的难题。
还是那句话,合肥:莫欺少年穷!合肥是真正创造过奇迹的城市!
下个五年,合肥无疑会和南京好好上演一场华东地区的龙虎斗,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