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存在感弱,个人感觉是因为南北跨度太大,中间被秦岭淮河分开了,地理因素导致了不同城市间没有文化认同,最后整个省的资源和力量没法集中,所以整个省份没有存在感。
一,各个市之间交通不是很方便,高铁很多竟然没有直达。二,是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对整个省的辐射能力太弱,基本是个自娱自乐的省会。三,是语言上差异太大,口音完全不一样。
在交通方面。如果我要去淮北/宿州,最方便的方法是先去徐州,然后打车去淮北。。如果我要去阜阳,最方便的方法是先飞天津,然后转机。如果要去滁州马鞍山,应该先去南京。。
作为东北人,最开始很费解...你们合肥不是省会吗???你去任何地区,先去哈尔滨准没错,其他地区2个小时高铁必到。你从沈阳到哈尔滨,最快的高铁2个半小时也到了。但你从合肥去阜阳,宿州,淮北...竟然要接近3小时,这是省内的高铁。而沈阳-哈尔滨虽然也2个多小时,但这是在跨越了3个省啊。。
哈尔滨去北京要6个小时,这是跨越黑吉辽河北4个省。。而你从黄山到淮北..省内要6小时。
而且你在高铁上坐着坐着,,你发现上车的人渐渐地口音都变了??靠近南京的马鞍山说吴语,我完全听不懂。合肥说的江淮官话,仔细听,稍微听懂一点。而到了宿州,这就是天津话啊。然后淮北和阜阳,听着又有点像河南话。。在安徽,你跨越了山和长江,穿过了人山人海,但实际你还没出省。在东北,你稍不注意跨越了山还没等跨海呢,你一下就到“南方”了。
另一点是中国很多省份与安徽经济水平差不多,但它们都存在绝对的中心城市。整个省份所有的资源、交通、文化和建设,都为中心城市服务。但安徽不存在这种城市,合肥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都不能很好地辐射全省。
你观察中国地图,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是跟着长江走的,跟合肥不亲近。
而另一面,安徽不仅被秦岭淮河分开,也被长江分开,像一个蚯蚓被分了三节,皖北皖中和皖南,都可以各自存活,但却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蚓。而合肥在中央,与之有文化和习惯上称得上相似的,可能只有六安,且滁州更亲近南京。
沿海之所以百强城市多,因为靠海贸易就多,只要世界的经济模式不变,中国不退WTO,沿海和沿江的城市就不会穷。虽然也有散装江苏,但江苏有南京,苏南被上海辐射,苏北的徐州盐城和淮安经济也不落后。安徽一定程度上也是散装的,而合肥跟南京苏州比,经济和影响力都稍逊色点。
江苏定义江苏人;东北被东北人定义。前者是在物质和经济上标签化了一个人;后者是一个人用文化和性格标签化了地域。这也是为什么散装江苏有存在感,东北经济弱有存在感,而安徽存在感就弱于前两个。
下面是波特尔暗空广谱,一定程度上能反应得出城市繁荣情况和人类活动强度。合肥的辐射能力明显不够,而且省内出现邻近的两个市自己抱团的情况。合肥自己红到发白,但旁边的篮圈太近。而且注意看,合肥和哪个城市是以黄色相连的?六安算一个,除此之外就没了。而省份边缘城市,出现了红杏出墙的现象。淮北宿州跟徐州抱团,而滁州、马鞍山和芜湖跟南京抱团。
然后你看郑州之于河南,地位和辐射能力明显高于合肥。东南西北,4个方向全部是黄色连成片,最近的蓝色,要km之外。辐射了开封、洛阳、焦作、新乡、平顶山和许昌。郑州是这5个城市的绝对大哥。可以这么说,你在地图上把郑州抹了,河南就没了。
然后再看陕西,辐射能力比郑州差,但西安一家独大,辐射了渭南、宝鸡和铜川。省内不存在实力相近的城市。北面的延安和两个县城,还有榆林市出现了小城市群,但根本威胁不了西安的省会地位。
再看同样是内陆省份的四川。重庆和成都,以辐射能力、经济和行政的绝对优势成为两巨头。省内没出现第三个城市群。
然后把河北和山西,两个存在感也比较弱的省份拿出来一起看。大同和朔州在一起。太原辐射能力也不算太强,但黄色连接部分仍然有忻州、阳泉和南部的县城。而河北也出现了跟安徽同样的问题,石家庄强,但城市强度跟唐山差不多,比秦皇岛也强不了多少。而且他们被天津辐射,跟石家庄不亲。
然后湖北湖南和江西一起看。三个省份,省会独大。只有武汉下面的黄石和南昌上面的九江,有微弱的红杏出墙的嫌疑。武汉和长沙是中国前20强。南昌的红圈明显要小于长沙和武汉,对外的辐射能力也有限。这也是为什么江西存在感弱。
然后再看总被地域黑,且经济水平直线下降,但存在感极强的东北。大庆/哈尔滨,长春/吉林,沈阳/大连,每个省份至多有两个大哥。省份边缘没有任何红杏出墙的城市,省会是省内绝对且唯一的行政/经济和辐射中心。你把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抹了,相当于东北就消失了。
至于贵州宁夏甘肃,就确实是经济问题导致没存在感。我就不放图了。
总结一下。中国这几个被吐槽没有存在感但有底子的省份,安徽、河北、山西和江西。它们的共同点是,省会没有影响力,不具备辐射能力,省会周围没有经济较强的城市。但在省份边缘出现了强市,跟其他省份的强市出现了跨省份的红杏出墙抱团行为。而导致这一切的,是“人文/地理环境”跟“行政/经济范围”上的不叠加。
合肥相比于其他省会,没扛起大哥的担子。但我认为不怪合肥不努力,这完全是地理因素导致的,远亲不如近邻。合肥从年改革开放到年,GDP增速为.58。百强城市中,GDP增速大于合肥的城市只有9个。深圳、佛山、东莞、珠海、厦门、这种搭上时代班车的城市增速超越合肥一点不惊奇,而剩下的是长沙、泉州、鄂尔多斯、榆林。换句话说,合肥在没有政策倾斜的情况下,40年来只跑输了4个城市。
安徽如果想强大且增加存在感,需要解决2个根本问题。一是解决省份边缘城市跟其他省的抱团,这比较难;因为只要徐州南京不没落,你没办法让其他城市向你靠拢。二是要增强六安和巢湖市的经济,六安向东发展,巢湖向北发展,从而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小城市群,增强合肥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达到1+1+1>3的效果;这个办法比方案1要容易实现的多。
另一点是,你看安徽这哥几个这名起的。。。亳(bó)州,蚌(bèng)埠(bù),六(lù)安,阜(fǔ)阳。要不就是字根本不认识,要不就是以为自己认识但其实发音是错的。一个省出现了4个市,名字是非日常汉字/发音,对外省人来说,这个难度有点大。
除了地理因素之外,提起安徽人,你不觉得有什么特殊的人物性格,没什么缺点,但也想不出什么优点(美女多)。坏的人吧,没一线城市那么傻,但也没落后城市那么逼。好的人吧,没大地方的精英那么聪,也没穷地方的凤凰那么明。
安徽的女生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眼睛不像东北单眼皮多,但也不像四川全是大圆眼睛。鼻子不像东北全是高鼻梁,但也不像广东都是矮鼻梁。说话没什么特定口音,你也分不出她是哪的。是南方里的北方人,又是北方人中的南方人。总之,就是很匀称。
总感觉安徽,它就是一个地方,如果非让人去形容,你得寻思好半天用什么词。经济吧,不穷,但也没说怎么有钱。你说安徽没存在感吧,大家都知道有这个省份。你说有存在感吧,你也说不出安徽有啥不一样的。。
就是一个很质朴,很素雅的一个省份。人都很好很热心。不会跟你斤斤计较磨磨唧唧,但什么事都会有杆公平的秤。不会精致利己冷眼旁观,但也懂克制分寸和留有私人距离。
最后一次离开机场,买了点六安瓜片和祁门红茶。还挺好喝的。
哎,写到这突然又回安徽看看,春天了,吹吹风应该很舒服吧。在别人那可能没有存在感,但在我这还是很有存在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