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秋月
00后的张宁今年上大五,看起来比一般同龄人更加稳重。
他目前就读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医学院校本就课业繁重,临床实习更是工作繁忙。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他同龄人还没决定日后是否走科研道路时,张宁已经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JCR1区发表了4篇SCI,参与发表论文3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并获得授权。
在安医大这五年,张宁横跨了三个专业并小有建树。近日,他撰写的关于跨学科合作的通讯短评,还登上了Science杂志的NextGenVOICES专栏。
张宁受访者供图
拒稿是“磨刀石”,每一次打磨都会获得成长
张宁最初的科研兴趣,萌发于高中课堂。
他的学校每年会组织高二学生参与研究性课题,由各科老师指导。当时,张宁所在小组领到的题目是“合肥一六八中学班级桌面细菌种类及密度调查”。
“我们用棉签取样,然后接种到培养皿上面观察有无菌群长出,这个过程让我觉得科研挺有意思的,也从中学习到了一些关于设置对照、控制变量等基本的科研思路。”张宁说。
年步入大学之后,张宁跟随当时基础医学院两位老师杜鹃(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助理教授与助理院长)和杜忆南学习。主要方向是基础医学领域,研究癌症的发生机制,并发表了第一篇SCI。
年之后,张宁继续跟随杜忆南,研究医学交叉科学领域,即医学与生物工程、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当被问及在科研中是否遭遇过挫折时,张宁表示,有一篇论文是在年开展的研究,大概年写好初稿,但直至目前,还在投稿中。
这个课题难度比较大。一方面,前期建立模型时,需要收集整理目前全球已经报道的线粒体家系数据,大概涉及了千余篇相关文献,都需要人工筛选数据;另一方面,模型比较复杂,涉及到一些超几何方程等,张宁作为医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高数知识。
当初在投稿时,因为觉得研究比较有临床价值,张宁一开始就瞄准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NatureMedicine、GenomeMedicine之类的高水平期刊。不过,都失败了。
针对编辑给出的拒稿和修改意见,张宁补充了一些建模数据,重新建立了一些数学模型,制作了新的论文图表,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把论文改了又改。投了十多个期刊先后被拒,导致时间拖得越来越长。
张宁说,其实每一个科研人在进场前都应该做足心理建设。因为拒稿是家常便饭,不应该称之为挫折,反倒更像是“磨刀石”,每经历一次打磨都会获得成长。
本科生开组会,互助互学
在摸透科研的门路之后,张宁尝到了科研的甜头,加上他是本硕连读没有考研压力,所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
张宁所在学院有着浓厚的薪火相传氛围,他就是由师兄“领进门”的,于是他也积极带领低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在通过跨学科合作解决致病mtDNA遗传风险建模的困难之后,张宁充分意识到数理思维与能力对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基于这份热情与理念,在杜忆南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张宁成立了本科生数理医学融合创新训练计划(MITUS),面向全校招募成员,旨在吸引对医学科研感兴趣的本科生一起互助互学。
每个月,MITUS都会开展1~2次本科生组会,组织阅读国际顶刊文献,交流科研技能与心得。在浏览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