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首府是哪?海南某学生连续两次回答错误,引发尴尬大场面。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高二时,是亲身经历,至今仍然是我高中同学聚会时的常被提及的笑话。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承认我的地理知识相对薄弱。然而,当年我遇到的情况让我感到困惑。即使我不知道答案,当时同学们也不主动纠正我,而是陷入了沉思的沉默。
这种情况其实在当时经常发生。信息传播相对不发达,交流方式有限,社交媒体还未兴盛,我们获取信息主要依赖报纸。所以,不仅我对某些地理问题不了解,同学们也难以分辨东北和河北哪个更靠北。
然而,在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信息传播迅速,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让我们可以轻松获取各种信息。从国内到国外,从地图到地球仪,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对地理问题更加了解。
因此,我曾认为现在的小学生都应该能够准确地列出各个省份和其省会城市。然而,事实证明我可能过于乐观了。
最近,我看到一个视频采访,一个海南某大学的学生连续两次答错了安徽的省会。这个问题并不复杂,通常来说,一个大学生应该能够轻松回答。但这名学生在面对安徽省会的问题时却陷入困境。
他脸红如火,仿佛大脑突然"死机"一般。我不确定他是因紧张面对镜头还是因为不知道答案而感到尴尬。在长时间的思考后,他最终“尝试”给出了答案:开封。
这个故事再次提醒我,即使信息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地理知识仍然可能成为一些人的短板。
虽然从地理角度来看,这个答案可能不太准确,但我在思考,如果一直按照这个思路继续下去,也许河南的省会不应该是郑州。
当答案被否定后,这位年轻人似乎变得更加焦虑了,他的表情从怀疑转变为尴尬,再从尴尬转为焦虑。
在情急之下,他又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南京。
这次的答案似乎还算可以接受,因为从地理位置上看,南京确实靠近安徽,并且是省会城市。
而在安徽省内,也有一个叫马鞍山的地方,确实把南京当作他们心中的省会。
(这是一个来自安徽工业大学的内部梗)
但是这个答案仍然是不正确的,顶多只是取悦了无锡。
看起来现在大学生的地理水平,也不比我当年强多少。
在恍惚之中,我甚至觉得如果我当年选择学文科的话,可能我会考上清华大学。
大学里的地域梗
在那个视频的评论区里,我费了很大的劲翻了半天。
并不是为了其他什么原因,只是想看看是否还有类似的梗,以平衡一下我的内心。
果然,那些因为不了解或者太了解而产生的地域梗,在大学里早就被大家拿来娱乐了。
比如,当遇到河南的同学,大家一定会对那里的井盖产生好奇,
“高情商”的人会问他们是否曾经掉进过下水道,“低情商”的人会问井盖价值多少钱。
再比如,当遇到云南的同学,也一定会有人问他们是否经常看到大象在街上跑,孔雀在天空飞翔。
甘肃的同学,应该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地跟其他同学解释过,他们的家乡并不缺水。
贵州的同学,也曾充满自信地说:别再问了,我们早就有电了。
山西的同学,常常需要解释他们并不是因为害怕暴露财富才说家里不卖煤。
山东的同学,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开挖掘机。
不过,有一些“传闻”其实是真实的。
例如,天津的同学真的会说相声,江苏的同学也有很大几率是考试卷长大的。
虽然四川的同学家里没有熊猫,但很多人都曾经打过竹子,内蒙古的同学虽然不会骑射,但大概率也都骑过马。
实际上,那些因为不了解其他省份或者“过于了解”而产生的梗,在过去确实可能会导致矛盾升级。
例如,十几年前某个对战游戏平台,曾经因为一句“河南人偷井盖”,卖出了无数五毛钱一个的“小喇叭”。
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
无论是像海南这位不知道安徽省会是哪个城市的年轻人,还是评论区里那些自嘲和相互嘲讽,都表现出了年轻人更加包容和乐观的一面。
这并不是说他们的幽默感提高了,而是大家更加自信了。
就像以前会听到关于国内某个城市不如国外的说法,但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像过去那样强烈反驳“上海只比孟买落后5年”。
只不过我们互相之间的包容更加友好了。
结语说实话,有时候我真的为现在的大学生感到冤枉,因为似乎每个人都在说,如今的大学生不再具备高含金量。
特别是在网络上,他们几乎不能犯任何错误,否则就会被批评和“再教育”。
但我对这些充满活力和自信的年轻人充满信心。
因为就业问题并不是教育的问题,含金量高低也不能只看那些脱颖而出的少数人,还需要看整体的人数。
所以,请不要再对大学生过于苛刻。
即使他们的含金量真的降低了,但他们的“含霾量”更高,大概率会创造出我们无法想象的未来。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