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下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概况。
1.安徽简介
安徽位于华东地区,西部接壤河南、湖北,南邻江西、东南毗邻浙江、东部靠江苏,总面积14万平方米。安徽下辖16个地级市,常住人口万,年GDP亿。
安徽历史悠久,省内有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泸州文化四大文化圈。
2.地市经济发展情况
安徽原有17个地级市,年地级巢湖市分拆并入合肥、芜湖、马鞍山之后,地级市调整为16个。经过各地统计局数据整理,16个地级市年的GDP情况如下:
按照经济总量不同,各地市可以明显分为3个梯队。
第1梯队,亿以上,省会合肥市。
合肥年GDP为亿,同比年净增亿,增速达到9.12%。省会经济首位度达到25%,经济总量是第2名的2.6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网上有个段子,说中国最牛的投资机构是合肥市政府,年投了京东方,赶上液晶面板行业大发展;年投资半导体,相关公司上市后浮盈超过千亿;年投资新能源企业,结果带动了国际汽车大鳄落地。
合肥这几年的发展发展确实有目共睹,特别是半导体和新能源板块的发力,合肥有望在今年率先突破万亿GDP。
第2梯队,亿-亿,有6个城市。
分别是芜湖亿、滁州亿,阜阳亿、安庆亿、马鞍山亿、蚌埠亿。
芜湖市也是安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有奇瑞汽车和海螺水泥等知名企业,制造业实力强劲。
滁州和阜阳增速很快,都超过9%,两者经济总量差距不大,相互之间在比拼。
马鞍山有大型钢铁企业马钢,但是靠近合肥,在大合肥虹吸效应之下,马鞍山接下来的定位和转型显得很迫切。
蚌埠是安徽老牌的经济强市,不过下辖县域经济实力一般,如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3梯队,亿以下,有9个城市。
最高宿州亿,最低黄山亿,其中铜陵、池州和黄山3地市经济总量都低于亿。
该梯队中淮南、淮北、铜陵都属于资源型城市,在大环境下,经济增长有限。淮南增速5.2%,淮北只有3%,而铜陵下降1.7%,成为安徽省内唯一一个下降的城市。铜陵产业结构单一,由于有色金属属于周期性行业,铜陵何时能走出低谷还不明朗。
池州和黄山虽然经济总量不大,但得益于区域内良好的旅游资源,城市名气在外。
皖北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按照各地市GDP增速排序,我们发现除了资源型城市之外,皖北三地亳州、阜阳、宿州都取得高速增长,增速分别位列第2、3、4位。皖北相对快速的发展,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安徽经济南重北轻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