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随笔推荐了解阜阳历史文化的好书阜阳

●遵循“越境不书”,唐时颍州亳州不一家。

●坚持去伪存真,明时兵备使者砖甃南城。

●行文要言不繁,几千年地方史浓缩一书。

 新编《阜阳简史》(黄山书社,年12月第1版),是由阜阳市档案馆,联合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李良玉教授专家团队,共同编纂的一本权威性地方史著作,也是完整、准确、真实了解和把握阜阳历史沿革和政治经济、社会变革、思想文化等领域发展嬗变和兴衰成败的通俗读物,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多重意义。在编写过程中,该书参考了张宁等著《阜阳通史》、李良玉主编《阜阳文化史》等著作,并有一些新的见解。纵览全书,使人获益良多,感到有三个鲜明特色。

 一是遵循“越境不书”。我国从古迄今编纂地方史志遵循“越境不书”(也称不越境书)的通则。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年颁布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指出,修志“以本行政区域为记述范围,越境不书”。修志若不执行“越境不书”的规则,就会损害和削弱志书的地方性,是为大忌。《阜阳简史》一书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恪守了“越境不书”的原则,不旁侵邻境,不掠邻之美。譬如,唐代时的颍州与亳州,在行政区划上各有疆界,在彼此关系上互不领属,在地位上属于平级,是为两家。两州同属“河南道”(唐前中期,“道”以“监察区”为主,后为一级行政区划)监督管辖。

  两州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繁荣等方面各有特点,相对而言亳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比颍州发达许多。在唐代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志》中,亳州位在颍州之前。唐开元中,朝廷将“州”的等级定为:“辅、雄、望、紧、上、中、下”7个等级,亳州(谯郡)属于“望州”(第三等级),最多时统领8县,鼎盛时人口达60.8万;颍州属于“上州”(第五等级),领4县,人口鼎盛仅20.3万。唐时颍州经济,丝织业土贡为絁、绵,养殖业贡品为糟白鱼。唐时全国织物等级分为八等,颍州生产的绢列为第五等(位于中游)。唐时颍州文化,在文学上该书仅记载了唐颍上人张彪,其工于诗歌,又善草书,人称“张十二山人”。因应举不第,又遭战乱,奉母避地隐居河南嵩山,时常与诗人杜甫往来,杜甫作诗《寄张十二山人》赞扬他“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颍上旧志新志均有传略,《全唐诗》录有其诗。在佛教上,仅记载了唐开元年间颍州建造的规模宏大、远近闻名的“开元寺”,及寺内的大铜钟(现藏寿县博物馆)。年出土的唐代陀罗尼写经、印经残片(现藏阜阳市博物馆)。

  而遵循“越境不书”,在行政区划上并不排除对历史上客观存在“隶属”关系的记述。由于不同历史时期阜阳辖区的范围不同,《阜阳简史》对明清时期曾有领属关系(属颍州管辖)、属于本境内的亳县(亳州)、霍邱县,则对其所属起止时间和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等有所涉及。明洪武二年()废亳州改为亳县,洪武六年()亳县改隶属颍州管辖;明弘治九年()升亳县为亳州,与颍州同隶属南京凤阳府。明时颍州曾管辖亳县年。清雍正十三年()颍州升为颍州府,附廓阜阳县,颍州府辖阜阳、太和、颍上、蒙城、霍邱、亳州等5县1州。至民国元年()废府存县,原颍州府所辖州县均直属安徽省。清时颍州府曾管辖亳州年。明清两代,颍州(府)曾管辖亳县(亳州)总计长达余年。

  二是坚持去伪存真。《阜阳简史》对长期盘踞在阜阳旧志史料、文史文章中的史误和坊间讹传进行了勘正。如清康熙《颍州志》以降的阜阳旧志和建国后的阜阳新志,多在沿袭“万历二年(),知州赵世相筑南城”;“明万历二年(),颍州知州赵世相决定扩建颍州城,将南、北两座城墙合二为一,全部改用砖砌,并在城墙四隅各建角楼一座”;“望霍楼(奎星楼),原为明万历二年()知州赵世相扩建南城所建敌楼”的史误说辞。该书(第五章第一节:“兵防与颍州城的营造”)既确认了明万历二年()颍州知州赵世相创建“望湖楼”的史实,去除了其他讹误,又确立了颍州按察分司兵备道佥事孙磐、曾大显于明正德九年至十一年(-)接力完成颍州南城土垣砖甃工程的历史功绩。

 三是行文要言不繁。阜阳历史源远流长,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极为丰厚。要把这几千年的厚重历史浓缩为区区30万字实属不易,但《阜阳简史》做得很好。该书在记述历史沿革、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诸方面线索明晰、不枝不蔓;记述风起云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简炼明了,语言简约扼要,这些确实是下了一番锤炼工夫,诚为可贵。

  当然,也毋庸讳言,书中也难免存有瑕疵或不足,如对有些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没有吸收入书。总之,瑕不掩瑜,新编《阜阳简史》仍不失为一本全面系统了解阜阳历史文化的好书,值得人们抽暇一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94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