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程少为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564/
年4月28日,《出版人》
以下为《出版人》全文刊发评论文章。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仅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相对富余地养活全球百分之二十的人口,中国能够创造这一伟大奇迹,当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路行来的那种艰辛和坎坷是一本厚达几千年的《中国粮食文化史》。“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继《共和国粮食报告》《袁隆平的世界》之后,作家陈启文又饱蘸深情写出一部持续
《中国饭碗》选取一南一北的“小岗村”与“北大荒”,奋力寻找中国农业的精神走向。陈启文从两个特定区域,分别抽选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样本,通过考察两者的命运变化,折射了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历程。从北大荒开垦之初的刀耕火种、人拉肩扛,小岗村改革开放前仍在袭用唐犁宋锄,一直写到如今的农业现代化,两个典型个案呈现了共和国粮食之路的苦难与辉煌、曲折与梦想。
“走千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小岗村的历史,就是淮河两岸的时空缩写。这个最初仅有二十户百余口人、由血缘聚落而成的平常小村,却因为一份十八个血手印按下的“秘密契约”,让中国农业史记住了它的准确位置。陈启文用不同历史时段三个带头人的表现来描述小岗村的变迁——“合作化带头人”陈学孟“一生只为老百姓做事、操心,从来没白吃群众一顿饭,没有白占公家一粒谷子”,不过村民“吃饱”只持续了一段时间,大锅饭就逐渐让小岗村在老英雄的叹息中跌入贫困;是饥饿让严俊昌和他的农民兄弟铤而走险签下那份“秘密契约”,“大包干”借着改革的东风迅速帮助他们脱贫,可小岗村“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进富裕门”;被追授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的挂职干部,他制定的“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的三步发展战略,使这个“中国改革第一村”终于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矗立在兴凯湖畔的黑龙江省密山市,碑文开头几句概括了北大荒映入世人眼帘的最初情景:“亘古荒原,渺无人迹,荆棘丛生,走兽之栖。”从第一代农垦人打下千古荒原第一桩开始,他们筚路蓝缕与天斗与地斗的壮举是一幅恢弘的历史长卷,北大荒博物馆的一面墙上,镌刻着一万二千多位拓荒先驱的英名。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的艰苦创业,北大荒终于成了“中华大粮仓”,如今其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和“全球首个超万亩无人化农场”闻名中外。年9月2日,到黑龙江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用双手捧起一碗白花花的大米,意味深长地说出八个字:‘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中国饭碗》遵循“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藏粮于仓”的逻辑,梳理中国粮食的成长脉络。陈启文曾是贫寒的农家子弟,永远亲近土地的他深知“一春一秋耕作成谷,一颗一粒积聚成仓”的道理,但有限的土地,加之过于传统的耕种方法,已经让粮食问题成了一个“问题”。中国饭碗是不是拿得稳端得牢,“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
据测算,科技对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可以接近百分之六十,“藏粮于技”是必由之路。从丰收的果实向上寻找看到的是秧苗,从脆嫩的秧苗向上寻找看到的是种子,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方水土的命运。陈启文浓墨重彩地写下了当代育种专家的英雄群像:“当代神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代后稷”“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生、“矮败小麦之父”刘秉华、“中国杂交玉米之父”吴绍骙、“杂交大豆之父”孙寰,“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这一大串闪光的名字,意味着高产增收,意味着“自主知识产权”,意味着“世界领先地位”。“藏粮于地”强调的是“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创新体制机制,稳步跨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中原腹地的柳学友、陕北山村的宗孝玉、洞庭湖滨的阳岳球,鄱阳湖畔的凌继河……作家精心选择的这些种粮大户的创业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他们领先的观念、开拓的勇气和深挚的乡情。“藏粮于仓”的这个粮仓,是指物质层面的粮仓,也是指精神意义的粮仓,两者相合而成国家粮食安全堡垒,毕竟“仓廪实而知礼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中国饭碗》兼具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特质,纵横捭阖的豪迈言说与宏大主题相契相合。作品扎根时代精神,关切民生热点,全书充盈着源源不断的豪放之气,这和作家的艺术禀赋、书写气质有关,也一定与“农业”和“民生”这样的重大题材相关。报告文学的新闻性首先是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同时要与时代性、新鲜感和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的极端重要性从古到今一直在被强调,这次《中国饭碗》又用洋洋三十万言再次强调。陈启文在“后记”里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永远都不是过去时,而是现代进行时和将来时”“这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续写的书”。当我们满怀敬意阅读《中国饭碗》时,心绪也会格外地庄严和凝重。
本文作者
林超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文艺理论评论家”高研班成员。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艺评论》杂志主编。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发表文学评论余篇,出版理论专著6部。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作者:陈启文
书号:-7---0
字数:30万字
定价:8.00元
出版时间:年2月
编辑/赵 展审核/王 瑾复审/贾海涛监制/侯 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