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乡村振兴同心擘画蓝图合肥巾帼新农人逐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gs218.com/

共话乡村振兴

同心擘画蓝图

合肥巾帼新农人逐梦田野绘新篇

金秋九月,沃野千里稻花香。在江淮大地上,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积极投身现代农业生产实践,争当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在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农民富中展现新作为,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了巾帼力量。

今天,合肥市妇联特别推出5名巾帼新农人专题报道,展现合肥女性农业工作者在广袤田野上奋斗不息、前行不辍的真挚初心,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阔步前行,砥砺深耕的铿锵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房娟

薄皮山核桃“敲开”致富路

眼下,又到了薄壳山核桃成熟的季节,走进长丰县杜集镇高祠村安徽文源生态农业采摘园,成熟的薄壳山核桃一簇簇挂满枝头,村民们穿梭在果林之间,忙于采摘。“薄壳山核桃俗称碧根果,也叫长寿果,在超市里售价几十元一斤,是倍受消费者青睐的休闲食品。”安徽省文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房娟告诉记者,今年园区薄壳山核桃的陆续投产,预计产量超过3万斤,按照30元/斤的收购价来计算,可增收近万元。

房娟是一名“80后”,也是土生土长的长丰人。年下半年,她放弃了大城市赚钱的生意,转而回到家乡,一头扎进了农业。提及回乡创业的初衷,房娟说,自己常年在外打拼,能够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她想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这样留守妇女们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又可以有稳定的收入。”

当她把想法告诉爱人以后,得到了爱人的大力支持。于是夫妻两人商定在老家长丰县杜集镇高祠村周前组承包土地,创建安徽省文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功流转土地余亩,种植薄皮山核桃、黄金梨、草莓、贡枣和美人橘等农作物。“目前我们园区的务工人员有50余人,其中70%都是当地留守妇女,人均年收入增加00多元。”房娟说道。

为了带动当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培养自主造血能力,房娟还经常邀请专家来文源生态农庄的薄壳山核桃种植基地里进行现场教学,召集种植大户以及有意向发展薄壳山核桃种植的农户前来听课,在她的鼓励支持下,10多户农户都种植了规模不等的薄壳山核桃。

魏晓明

“门外汉”变成巾帼新农人

金秋时节,来到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许井社区明智农业专业合作社,金黄的稻浪随风涌动,释放着收获的信号。走进排列整齐的塑料大棚,一声声笑语传入耳中,魏晓明穿着红色围裙,正手把手指导务工妇女们栽种草莓苗。如果不熟悉魏晓明,很难把眼前这个衣着朴素,手上沾满泥土的女性和企业负责人联系在一起。

年,魏晓明和亲戚合伙承包了亩土地。和农业打交道之前,她一直从事的是商贸行业。身为“门外汉”的她硬是靠着一股执念,成为了农业种植的“内行人”。可现实很快就给了她沉重一击。年,受天气影响,魏晓明的农业基地损失惨重。“亲戚亏损了30多万,我亏损了多万。后来亲戚退出了,我就接手了对方留下来的地,一直经营到现在。”魏晓明说,当时她把所有的身家都“填”进了这里,事实证明,选择没有错。

在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如今的明智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水稻、西瓜、杭椒、草莓、土豆等,采取棚植、滴灌、有机肥替代等先进栽培技术。承包经营的扶贫产业园被合肥市农业农村局授予合肥市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薯芋类蔬菜)、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的联系基地。年以来,合作社先后带动30名左右女员工实现家门口就业,累计发放就业女性妇女工资近40万元。

田素平

把“创新种子”撒在田间地头

今年52岁的田素平南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是位一心扑在农业上,不折不扣的“拼命三娘。”一开始,田素平只有初中文化,为了适应新形势,她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先后学习了水稻、小麦种植生产知识,并结合实际,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在坚持自学的基础上,她不定期到高校学习深造,参加各类技术技能培训,现已完成了大专学业。“光会种田不行,还得精通经营管理,这才是与时俱进的农民。”田素平说道。

年,田素平在庐江县郭河镇广寒村流转了多亩耕地,从事小麦、水稻以及特色果蔬等种植,通过几年的摸索发展,企业实现年产值近千万元。“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土地有割舍不下的感情。”聊天中,提起田间地头的事,田素平总是面带笑容,眼睛里充满希望。

在她的身上,不乏改革创新的精神。继共同创建安徽省双季稻科研攻关研究基地后,田素平尝试开展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实验。去年10月,她开辟出一亩田,实验种植羊肚菌。“近十年的创业经历告诉我,农业创业想要成功,就必须不断打破固有模式,勇于创新。”田素平说,通过这次实验总结经验,今后将引进和培训专业人员,关键环节请专家现场指导,常态化开展多项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实验项目。

张红

自建烘干房破解农民“晒谷难”

正值秋收季节,这几天,肥西县连云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红和丈夫李业俊忙得脚不沾地,忙着在自家的烘干房内烘干稻谷。张红的丈夫是一名退役军人,年,夫妻俩和农业打起了交道,种植水稻和小麦。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年,夫妻俩创办了肥西县连云家庭农场。

“我爱人总说,军装是绿色的,稻田也是绿色的,都是让群众心安的绿色,把农业干好,也是保家卫国。”张红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和爱人发现当时农村卖粮难、晒谷难、农田荒芜的现像较为普遍,于是把政府发放的安置补偿金以及多方筹集的多万元,全部用在了投资稻谷烘干房、设立粮油收购门市部、建设0多平米的硬化谷物场上。

如今,在丰乐镇的方桥、安淮两个行政村,连云家庭农场共流转土地近亩,拥有烘干机4台套,旋耕机、播种机各1台,变电站1部、中型铲车1台、运粮车2部、大型地磅1台,年营业额超千万元。

“农场既为周边村民提供购种、喷药、技术指导、粮食烘干、粮食销售一条龙服务,还带动了周边近30位村民的就业,年均收入增加2万元左右。”张红说,对于一些留守女性,农场会优先给她们安排一些轻体力活,教她们学开拖拉机,现在已经有不少女性成了熟练的农机手。

曹胡艳

90后姑娘接下父母“农业棒”

9月23日,在合肥市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会场上,“90后”姑娘曹胡艳接过“合肥市十佳种粮大户”的荣誉证书,内心涌动的情绪难以言说。3年前,她从父母手上接过农业“接力棒”,和丈夫一起,把巢湖市黄麓镇传旺生态家庭农场经营得越来越红火,这份荣誉证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农业看着简单,里面的学问很深。”曹胡艳说,过去父母在田里忙活,她在家安心带娃,等真正扎进农业,才知道这里面要学的知识很多。为了尽快填补知识空缺,她一边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一边去农业培训班“充电”。

“这些都是父母的心血,一定要守好。”曹胡艳说,目前家庭农场种植了0多亩水稻,还有近亩鱼塘需要打理,这些天自己都“泡在”农场,忙着给鱼塘消毒。今年,在巢湖市黄麓镇妇联的帮助下,成立了巢湖市黄麓镇传旺生态家庭农场妇女联合会,身为妇联主席,她将继续积极带领周边赋闲女性农民就业、创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来源/合肥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79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