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发一文(体量全国之最:六百多年历史的淮安府署是淮安历史地位的象征)中笔者曾经提及,解放后一穷二白,很多像淮安府署这样的深宅大院多被利用作为工厂的厂房,今天看来,此举利大于弊,弊在建筑难以避免地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更大的利在于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的作用,避免了在那个特殊年代被彻底拆毁的命运,让部分有一定历史的古建筑能够幸存下来。
由此想起,在淮安古城内还存有一处府邸与淮安府署有类似的遭遇,那就是位于更楼东街的杨士骧故居。
淮安城内,更楼街是一处窄巷,被正对着镇淮楼的南门大街一分为二,东、西被分别称为更楼东街和更楼西街。更楼街古有更楼,是打更之所,年代因南门大街扩建而被拆除。
狭窄的更楼东街但是,小小的更楼东街却藏着杨士骧和另一位淮安历史文化名人、“甲骨四堂”之一的国学大师罗振玉的故居。
杨士骧故居原有房屋百余间,解放初期为当时的集体企业淮安袜厂所占,被当作厂房一直使用至今。
杨士骧故居成为淮安袜厂的厂房作为淮安历史名人的杨士骧,也许很多人并不一定知道,或者对其人其事知之甚少,但在清朝末期,他却是一位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
杨士骧的祖父杨殿邦为安徽泗州人(今属淮安市盱眙县)于道光26年(年)到淮安任漕运总督,咸丰3年(年)卸任后于淮安南门更楼东街购置一宅院,遂定居于淮安。
杨士骧兄弟8人,均有科举功名,其父“生子八人,其五登甲乙科”。兄弟中除杨士骧外,最为有名的当数其弟杨士骐,为袁世凯的重要幕僚和复辟帝制的干将,曾任高等实业学堂(由南洋公学改称,为交通大学前身)的监督(相当于校长)。杨氏后人中还有一位名人,为杨士骧的侄孙、其长兄杨士燮孙杨宪益,是一位成果卓著的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和诗人。
杨士骧16岁成秀才,26岁中进士,入翰林院,选庶吉士、授编修,从此步入仕途。
杨士骧杨士骧从翰林院外放直隶通永道,不久升为按察使,又迁江西布政使。年(光绪三十年),接替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年(光绪三十三年)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封疆大吏、朝廷重臣。
年(宣统元年),杨士骧殁于任上(死因众说纷纭),赠太子少保衔,赐谥“文敬”,归葬淮安,墓葬在今淮安区建淮乡,神道有石人石马,颇具规模,只是文革时被毁,后当地政府又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维修。
杨士骧为官“以干练称于时”,也颇有建树和作为,如果细数其政绩,则有督办新学、交涉洋务、兴修水利等值得称道。如在山东巡抚任上,比较妥善地处理了“胶州湾事件”和“曹州教案”。又如严法规治黄河,使数年山东无河患,等等。
还有,杨士骧虽在外为官多年,但“遇淮人恩礼加厚”,有求必应。在淮安大旱,兴办新学等方面都颇多关心,慷慨资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士骧位于更楼东街的故居又经历过多次变化。年,旧城改造时将南门大街拓宽,其故居西路数栋建筑被拆除。上世纪80年代初,沿南门大街的房屋又被拆除并在原地新建了楼房。其间,因淮安袜厂的发展需要,故居东路也先后被拆除并新建了厂房。
杨士骧故居尚存的部分建筑原有的建筑形制还在如今,故居现只存房屋三进,有房30余间,为原中路部分的遗留,占地面积约平方米。
可以看出,杨士骧故居虽然于年被列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但从现状来看,并没有得到保护性的修缮,其原因主要在于,90年代后倒闭的集体企业袜厂至今尚未改制,由工厂租赁为厂房、仓库和宿舍等以维持基本开销。
根据当地政府所言,因企业改制和住户征收费用很高,实质的保护性修缮暂未实施,但根据实际情况将会逐年推进古建筑的修缮利用工作。
期待位于更楼东街的杨士骧故居和离其不远处的罗振玉故居都能尽快旧貌换新颜,重现古建筑的风采,以凸显淮安古城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我是
云淡风轻轻谈风云,在这里谈天说地,没有主题;东拉西扯,漫无边际,然皆有感而发,力求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