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都市圈是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建设合肥都市圈,是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是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现实需要,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迫切需求。当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合肥经济圈的战略构想时,桐城市就主动开展各项工作,在年8月这一美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近些年来,桐城市承载着合肥都市圈南部门户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的双重身份,圈带聚合效应日益放大,在共建基础设施、共谋合作发展、共促产业合作、共享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年桐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亿元,比年净增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2%,在全省县域经济总量20强中,桐城市GDP总量居第16位。年桐城市荣获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市)、省县域发展活力竞争力十强县(市)、省县域投资环境竞争力十强县(市)、省质量强县(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交通网络互联互通。目前,桐城市正在规划建设S(桐城段)连接徽州大道南延庐江段,积极协调生态红线指标,打通S断头路(庐江-桐城);持续深化合庐桐、合舒桐城际轨道项目等前期研究,建成后将在交通上进一步全面对接合肥都市圈,加快融入合肥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市域内德上高速公路(桐城段)、岳武高速公路(桐城段)全线开工,进展顺利;引江济淮(桐城段)主体工程建设接近尾声,桐城货运码头和孔城旅游码头等一批重大工程已纳入《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十四五”振兴发展规划》,区域性交通枢纽逐步形成。全力推进桐城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都市圈航空运输体系,进一步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产业发展互融互促。桐城民营经济一直比较活跃,产业基础良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与合肥有很强关联度、匹配度,年桐城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更是获评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桐城市致力于融入合肥都市圈一体化产业体系,共同打造“产业链上的都市圈”,参与合肥都市圈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成功引入国轩高科总投资70亿元的年产20GWh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顺利落地,该项目于年11月份开工建设,一期工程拟于今年6月竣工试生产。年桐城市人民政府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产业研发中心,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开展研学合作,目前正在筹划建设桐城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实验室。“产业+科创”,实现了合肥都市圈产业发展的协作共兴、创新资源的合作共享。
开放平台共联共建。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人才资源,在合肥设立桐城跨境电商产业园,年成功获批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这是省内首个采用“飞地模式”建设的跨境电商产业园,现已入驻经营企业34家、服务企业3家。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安庆联动创新区正式获批,涵盖桐城经开区20平方公里。桐城市已全面开始创新联动区建设任务,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面提升桐城市开放型经济水平。
公共服务互动共享。桐城是桐城派和黄梅戏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淮之间绝无仅有的水乡古镇,楚皖遗珠。充分利用桐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众多的文物遗存,全面拓展文化传承载体,加快推进孔城旅游码头、鲟鱼小镇等项目的建设,重点打造红色主题游、山水休闲游、文化研学游等精品线路,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实现与合肥都市圈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打造都市圈生态文旅示范区。目前国字号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投入运营,定期做客安徽卫视节目直播间,重点推介桐城六尺巷、孔城老街、嬉子湖国家湿地公园、桐城小花等旅游景区和特色产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双向流动,实现共建共享,与安徽大学等都市圈城市区域内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源源不断向都市圈城市高校输送优秀人才;年赴合肥都市圈城市高校招聘研究生26人次,赴淮南市安徽理工大学参加“校园大型双选会”人才对接招聘活动,进一步解决桐城市企业用工和人才招聘难题。(陈黛峰许夏)
来源:中安在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