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吴秀杰、裴树文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蔡演军等对华龙洞中更新世人类化石的研究论文,华龙洞这个名字可能会在古人类研究历史上反复高亮地出现。
华龙洞还不叫华龙洞的时候
在华龙洞还不叫华龙洞的时候,它只是安徽东至尧渡镇庞汪村梅源山南麓不起眼的一角,甚至表面上看不出这是一个洞。
年,一位村民想在这里修建羊圈,却在挖土时意外挖到了几块像骨头又像石头的东西,这位村民根据自己的化石知识及时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文物部门。田野调查结果认为,此地出土的化石是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属于中国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初步判定时代为中更新世[1]。
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立刚带队来到梅源山下进行了第一次发掘。经过三个月高温下的工作,考古队发现了1枚人类下颌第二臼齿和2件可拼接在一起的人类额骨残片化石,此外还有多件石制品、20多件骨器以及大量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一同出土[2]。
根据发掘情况,研究人员认为,这里曾经是一个洞穴,只是可能因为地壳运动而不复存在。当时的领队面对着这片可能带来更大惊喜的遗址,决定给它起名叫“华龙洞”。
重返华龙洞
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新观察、鉴定年发掘出的材料,并于年10月重返华龙洞,开启了至今已持续了5年的发掘研究工作。
图1.华龙洞遗址及其化石分布情况
(蔡演军、裴树文供图)
A华龙洞周边地貌特征;B1-B3:遗址形成过程模式图;C:年华龙洞发掘前景象;D:年华龙洞遗址发掘后空中俯视图;E:出土人类头骨化石点遗址纵向切面模式图。
年,华龙洞考古队发现了3枚古人类牙齿、1件颞骨、1件额骨残片以及4件头骨碎片,让研究者对接下来的工作充满信心。年的第二次发掘的收获更令人欣喜:1件保存有眼眶和部分面部的头骨(也就是华龙洞6号HLD-6)的发现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