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梦想,乘青春破浪;扬帆远航,致科技之窗。——题记
侯长浩是我校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中,他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已发表论文12篇(SCI、CSCD等期刊论文),其中第一作者6篇;另有1篇SCI在审稿中;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已进入实审阶段;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项,省级1项;参与省级2项;参与开展省高教研究项目1项;获得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医药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竞赛共7项;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光明一等奖学金等6项;获得年度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共青团员标兵、三好学生标兵、十佳校园记者等荣誉称号16项。年获年度“安徽省优秀大学生”称号。
1、抓住机遇,步入科技创新之路
大学充满挑战,同样也充满机遇。作为一位“科研达人”,侯长浩科研之路的起点,便是源于一次机遇。“我的理想其实就是学医”,侯长浩说,“学医是艰苦的,但也是值得的,只有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实力并且把握住机遇才能在这个领域里有所建树”。怀着这样的信念,经过考核选拔,侯长浩成为了安徽理工大学干细胞研究所的实验助手。“刚进实验室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侯长浩说,但是秉持着踏实与钻研的态度,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从最开始认识实验器械、试剂做起并渐渐地找到了门道。
“老师对我们实验室的学生要求都非常的严格,常常告诫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这样才能在专业里有所发现”,侯长浩说,“在实验室做久了,老师的要求也就成了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而对耐心和细心的磨砺,使他收获的不仅仅是实验操作的流利,更是科研思维的锻炼。“我们很多的论文idea就是这样找到的”,他说到,“有一次我们团队成员在完成尸体解剖实验时,碰到不认识的神经、血管就翻书、利用网络进行对比。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左肺标本的解剖变异,和同学结合书本所学,查看多篇国内相关文献报道,最后以论文《左肺3叶变异1例》的形式发表在四川解剖学杂志”。就是这样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实践与思考,让侯长浩的科研道路渐渐找到了方向。
2、不断探索,开启科技竞赛之门
为了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更多的进步,侯长浩通过制定相应的计划来克服医学学习任务重等挑战,科学利用时间。“我在图书馆做过图书管理员”,侯长浩笑着说,在担任图书馆学生管理员期间,他广泛涉猎文献,为自己的科技创新拓宽思路。
侯长浩积极投身于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国大学生医药数学建模竞赛是我参加的第一个省部级比赛,参加这个比赛为我后来陆续参加一系列的学科竞赛提供了很大动力”,他说到。在准备中国大学生医药数学建模竞赛的过程中,侯长浩作为负责人对任务进行分工,他与队员克服时间紧、任务量大等困难,只为得出更满意的作品。
凭借着自己和团队成员们充分的知识积累和辛勤的付出,最终他们一举夺得一等奖。此后,他还带领团队成员走访安徽省10个地级市,调查名居民和名护士,期待为互联网+医疗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该作品也获得了安徽省二等奖;
此外,他先后获得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安徽省第二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省级三等奖;年第十五届五一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等省部级学科竞赛7项。学科竞赛的经验,让侯长浩更加坚定了自己大学和今后人生的道路。
3、全面发展,争做新时代合格大学生
为了满足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他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侯长浩曾是《安徽理工大学报》记者团新闻部负责人,他统筹人员安排,带领学生记者先后完成安徽省挑战杯决赛、感动临泉县十大扶贫干部、优秀校园人物的采访工作,深入了解他们的典型事例,并通过采访稿的形式将所学所想传达给广大教师和同学。“做大学生记者的经历使我收获很多,通过与学校优秀人物的采访交流,我磨练了自己的沟通能力,也从优秀人物那里学到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侯长浩说到。在记者团服务的3年间,他共有10余篇文章登报,他也因此获得“校优秀学生记者”、“十佳校园记者”称号。热点的校园新闻、最新的团学动态、践行校园精神的优秀人物,三年的坚守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改变与尝试,更是成长路上不可多得的磨练机遇。
在校期间除了做好科研,侯长浩还刻苦学习,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光明一等奖学金等6项;同时获得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校三好学生标兵、共青团员标兵等12项荣誉称号;共申请上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呼吸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8所夏令营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4所推免高校,现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要想在专业领域里有更大的进步,深造是必然的选择,能够到上海交大继续学习,我一定会更加努力,无愧于新时代对一个大学生的要求!这也是践行母校校训的最好实践”,侯长浩说到。
4、学习无止境,创新不止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追求。在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下,侯长浩用汗水和荣誉赢得了同学、老师们的鼓励和信赖,赢得了这场只有自己的“马拉松”。他相信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只要本着脚踏实地的心态,秉着对人、对己、对事负责的态度,就一定能继续勇攀高峰,不断开拓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脚步永不止步,如今,他仍在寻求新的突破。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校团委采写:董韦良田玉排版:田昀
责编:马艳玲审核:施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