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考研经验交流

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101/4283860.html

考研的主力是每年的应届毕业生,但近些年在职人员报考人数在迅速增加。网上有很多在校本科生考研学习规划和指导建议,这些成功同学的经验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然而对在职考研人员,却面临一些不同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在职考研生,想和大家交流在职人员的考研经验,想到哪说到哪,就当我们是围坐在一起聊聊天,扯扯淡,没说到的地方欢迎补充。

全文一共八千多字,分为八个部分,对于零基础想考研的在职人员会有一个详细的介绍帮助,可以直接拉到对应的部分看相关内容。

一、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要考研?

二、在职人员可以选择什么类型的研究生?

三、近些年考研的形势如何?该做怎样的准备?

四、如何选择考研的专业和院校?

五、考研一般分为几个部分,怎么组织复习?

六、在职考研人员可能面临哪些压力,需不需要辞职考研?

七、考研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都会有哪些开支?

八、总结。

一、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要考研?

随着社会的极速发展,教育的全面普及,学历成为一些部门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成为是否有资格进入某一岗位的敲门砖。我国人才市场的当前状况是,据不完全统计,年到年,总共培育了万大学生,平均毕业年龄22岁。22年前,也就是年到年间,我们国家总共出生2亿1千万人口。也就是说,在这2亿多人中,大约34%的人上了大学,而本科率约为17%。按这个比例,当今的年轻人中,每10个人里可能就有4个人是大学生。如果再考虑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由于城市里的大学生更加集中,这个比例可能还会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就业压力加大,提升学历是提高自己,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当然除去这些现实和功利性的因素外,还有一些朋友是因为时间有了空闲,对某一领域比较感兴趣,想在此有进一步的研究。我身边有个朋友前几年做电商赚了一些钱,在考虑转行的时候选择考研究生,正好时间充裕,又不用担心资金的问题。

我选择研究生考试是因为本科就读军事大学,所学知识与社会兼容性问题致使我考虑选一门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再学习,我喜欢看心理学有关的书籍和心理学相关的电影,比如畅销书《影响力》、《乌合之众》,电影《禁闭岛》、《搏击俱乐部》、《致命ID》等。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每个人在选择报考研究生时,都应有自己的考量和动机,在职人员更应如此,它不能只是一时兴起,人云亦云。如果在报名之前还未想清自己的动机和目的,那么请慎重,因为考研不是像玩一场游戏那么轻松的事儿,它是一个需要毅力和恒心的过程,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尤其对在职人员。若没有清晰的动机支撑,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二、在职人员可以选择什么类型的研究生?

目前国家的研究生有两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全日制研究生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录取,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下面还要了解下学硕和专硕的区别,这两个词可能很多朋友都听过,那到底二者有何不同,我下面摘取的是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对这两个词的概念区分。

1、培养目标不同

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

专业学位是培养在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培养方式不同

学术学位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实践环节。

3、学习费用不同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收费标准为元/学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

专业硕士学费按照不同专业类别差别较大。例如,MBA的学费要十几甚至几十万元,而工程硕士的学费一般为3-4万元。

4、读博方式不同

学术型硕士可以通过自己的导师直接读博,不用参加全国统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博或者硕博连读。

专业型硕士一般不能硕博连读或直博,硕士毕业后进行考博,具体情况请咨询招生单位。

我们在职人员考研绝大多数都是专硕,专硕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硕基本上只有全日制。这是研究生的类型,大家做个了解就可以,没有很明白也不用太深究,这不重要。我是军校毕业生,报考的是专硕全日制,大家只需要明白,如果想搞学术,可以报学硕,想把知识应用于实际,报专硕,非全日制专硕一般周末上课,时间宽松,是要求最低的。

特殊人员的选择可以更多,那什么样的是特殊人员呢,我简单列举一下:士兵大学生、少数民族骨干、定向就业人员。这些人员报考研究生有很多优惠政策,具体的要求和条件可以去研究生网站查询。因为我是军校大学生毕业,所以说明下,士兵大学生是指在大学应征入伍,退伍后取得本科学历的人员,也就是大学期间去当兵的。像我这种高中直接考入军校的不算士兵大学生,不享受优惠政策。但是也有例外,我的一个师兄也是高中直接考入军校,毕业后报的士兵大学生计划上了中科院,他说学校士兵计划名额多的话可以放宽条件,我没有具体了解,估计前几年政策实施还没那么严格或者家里有关系,反正这几年钻空子的可能性是不大了,如果真的满足特殊人员的条件,在考研中会占很大优势。

三、近些年考研的形势如何?该做怎样的准备?

先来看一组网上公开的数据。

(数据来源于浙江中公考研网)

可以看到,从17年开始,增速变为两位数,19年突破20%的增长率,今年报考人数万,何其庞大的考研队伍。除去在校生,有大批的在职朋友加入了研究生考试的队伍。再看看录取率,毫无疑问,很多朋友是无缘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考研的竞争很激烈。

那些想考研究生的朋友,看到这,你就应该重视了,尤其是在职报考研究生的,凭什么你可以被录取?因为在职报考人员除了学习上的困难外,还会面临一些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这部分我会在后面详细聊,大家慢慢看。

当然这些数据反映了总体现状,但也不必为此过度担忧,在职人员不要因为这件事难,就觉得做起来没希望,我可以很笃定的说,考研拼的是毅力和坚持,只要耐着性子走下来,都是有可能的。我去年参加了19年的研究生考试,从八月份开始学习,四个多月,总分过了19年的A区国家线,单科也都过线,没有考上志愿学校,如果接受调剂的话,也是有学校可去。我说这个是表明,我在军校专业学习的是坦克通信工程,期间最主要的时间都是用在军事素质训练、战术演练、体能和作风训练上,与我报考的心理学专业没有半点关系。英语和政治也是从头学起,专业课完全从零开始,考完以后感觉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在考场上,有好几个同学没去,有一个同学考了一门就没去了,所以说每年报考人数中都有大量主动放弃的考生,去掉这些,竞争力就要小不少。

虽然每年考生众多,但集中于大城市名校的现象特别明显,有些学校招生十几个,报名人数成千上万,而考研只能报一个志愿,没有考上的只能调剂或放弃,这又导致大量优秀考生因考名校落榜而不愿调剂空出了许多名额。特别是对于有名校情结的考生,他就是死磕某知名大学,一年不行,两年,三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使考研竞争如此激烈,但还是有一些学校,要么是刚刚兴建成立了新的院系,要么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为人知,他们的研究生名额每年都有招不满的情况。

由此可见,考研过程中对信息的了解也极为重要,如果仅仅是为了提升学历好好在某一领域进行深入一步的学习,对院校没有太多要求,完全可以避重就轻,选择合适的,竞争小的院校专业,这样考上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总结一下,考研的总体竞争比较激烈,但具体到各院校各专业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清华北大这类国内名气大的学校,几千个考生竞争十几个名额的现象很常见,一些大学报考人数低于招生名额的也有,只要过了国家线,基本就能上。这就需要考生多搜集信息,合理选择,你说考研难,它也不难,说它容易,它又确实很难。

四、如何选择考研的专业和院校?

先问问你自己,是更看重专业还是院校,如果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专业,那就确定了专业再找院校;如果心仪某所院校,那就确定了院校再去选专业。这就好比画一个圆,得先确定了圆心位置,在这个位置上找到半径作圆。因为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相关专业,也不是每个专业都招研究生。举个例子:我对心理学感兴趣,那我就找哪些学校在招心理学研究生,再从这些学校里选出自己喜欢的。如果更看重院校的话,比喻你想考安徽大学,那就看看安徽大学招哪些专业的研究生,再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

如果两个都不确定的话就容易抓瞎,比如,我想考安徽大学,又想学坦克专业,结果发现安徽大学里没有坦克专业。当然,我这只是打个比方,我想我应该说清楚了。

确定完了怎么找信息呢,比方说我想考安徽大学,那就去安徽大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55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