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版图上,很难找到这样一座城市,从一省繁华的省会,变得默默无闻,渐渐失去存在感。被其他同等城市甩在后面,距离越来越大。
这个城市,就是安徽的安庆。
历史上安庆是个出名的城市,也曾有过辉煌。安庆在南宋时建城,此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治和怀宁县治。安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皖西门户要冲,皖江咽喉,又是控制金陵(南京)的“西大门”,明末之后的巡抚都在此镇守。清乾隆年开始至民国,除了被太平军短暂占领之外,年时间里,安庆始终都是安徽省的省会所在地。
安庆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民国时号称“长江五虎城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以及安庆)。年,曾国藩在此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这个中国最早的军事机构云集了诸如徐寿、华衡芳、容闳等一批当时中国顶尖的科学家,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近代安徽的第一所大学、第一个图书馆、第一张报纸、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电话机、第一家电报局、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条官办公路、第一个飞机场都是诞生于此。当时的安庆非常繁荣。
那么后来的安庆,为什么会渐渐没落了呢?归结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治方面。建国之后,因为安徽省的省会不在安庆,安庆的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渐渐弱化,终于成为仅剩下皖西南商品集散地这一功能。全省政治中心的偏移,也必然导致经济中心的偏移,安庆失去众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成为人才和资金流出地。尤其是在国家建设期,重大项目和重大投资方面安庆失去话语权,缺少政策的强力支持,这是安庆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交通方面。清末至民国时期,安庆之所以受到重视,经济振兴,关键在于它是沿江港口城市,当时的交通以水运为主。也就是说,那时候全国是“沿江经济”,改革开放时,“沿江经济”模式转变为“沿海经济”模式。山东、江浙沪、福建、广东占尽天时地利,安庆这样的内地城市不断弱化。加上长期以来,安庆没有干线铁路过境,交通不便成为安庆经济的“死穴”。90年代修建的合九铁路,也并没有真正路过安庆,所以安庆的交通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要想富先修路,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高铁时代,一个没有铁路的城市,经济上很难有所作为。这一点,从郑州、合肥、芜湖等城市的快速发展可以看得很明白。
3、地理方面。如今一个城市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经济圈的形成和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的共同崛起,就是明证。安庆偏于皖西南一隅,离武汉、南京都很远,周边公里内没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所以很难得到这种抱团福利。这对安庆来说是很不利的。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也不能不说,那就是人的因素。其实,沿海经济时期,武汉、重庆等城市都曾被边缘化甚至遭打压,特别是武汉更是被贬为“大县城”,甚至出现了摊薄大武汉,让荆州取而代之的态势。但这些城市的官员和百姓不屈不挠,民风彪悍,敢于抗争,敢于奋起!有啥诉求,你总得强势地表达出来吧!——如果处于逆境依然墨守成规,稳坐钓鱼台,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只能是越走越远了。安庆就是这样,没有经济上的奋争,也少有独辟蹊径的举措,坐吃老本,思维僵化,历任官员很多没有闯劲,还有,很多人说安庆的人太精明,其实更多的人认为安庆人是小聪明,因小失大。忠言逆耳,也许这些话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吧。
总之,如今安庆的经济的确很一般。年全市GDP.5亿元,排在全省第五位,不到合肥市的1/4,甚至和排名第二的芜湖相差接近一倍。要知道安庆可是辖3个区、5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1万人的大市。
那么安庆是不是会就此沉沦下去了呢?不是的。最近的一些迹象表明,安庆或许很快就会有一个快速的崛起,发展可期。
一是安庆交通极大改善。宁安城际已经开通运营,安庆东去南京、上海变得十分方便。合安高铁正在建设,安庆北向通道很快也会打通。武杭高铁通过安庆,将使安庆成为中部与东部连接的重要纽带。交通状况的改观,必将刺激安庆的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安庆加入到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由三省一市(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的部分城市组成,安庆有幸名列其中。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地理的角度上安庆完全可以排除在群外。之所以能进入,充分说明了战略层面,国家对安庆的重视。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安排中,安庆被列为未来的中等城市,也说明了安庆的发展还有极大的空间。
三、安庆打造化工新城。安庆的化工有很好的基础,是安徽老牌化工城市,所以,安庆希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近期,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联合体)投资.7亿元的安庆高新区山口片综合开发PPP项目已经启动,拉开了安庆打造化工新材料和医药产业,实现产业高端化、产城一体化的大幕。项目建成后,一个现代化化工产业基地将在安徽西南隆起,并将容纳6.8万人就业、5.6万人居住。
所以安庆还是很有希望的。没必要沉沦过去,也没必要自怨自艾,更不需要抱怨指责。只要是领导敢想敢干,百姓踏实肯干,安庆的未来一定会是很光明的。
我是笑谈古和今,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